聚焦“新课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成功举办 - 教育资讯 - 青岛正日软件有限公司
教育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聚焦“新课标”,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2-08-19 | 2502|

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出台,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段衔接、课程内容结构进一步优化。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大方向。

如何落实新课标、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如何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如何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各级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普遍关切的问题。具体内容快跟着信息技术考试的小编来看看吧~

8月14日上午,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办,“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培识教育支持的“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践探索研讨会”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大会系「第八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及「2022 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系列精彩活动之一,旨在与教育学术专家、教育部门管理者、一线教研员、校长及教师一起,准确理解2022年版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新精神、新理念、新变化,共同剖析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关键问题,共同探寻课程标准落地实践的创新路径。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组长杨开城,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西安市教育质量评估监测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理学博士、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解慧明,中关村第一小学党委书记、北京市特级教师商红领,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陈德收,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刘继红,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柏春庆,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员王宇航,“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公平参加了本次大会。大会由“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张慧星主持。全国各地教育局及一线教师近10万人观看了视频直播。

郭华教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杨开城教授针对新课标要求的跨学科课程开发关键问题给出了可操作的建议,并发布了“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倡议有意向的教育主管部门加入课题组,共同探索跨学科教育实践。各位专家分别分享了关于新课标的区域实践、学校实践,讨论了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跨学科教育如何落地、教师如何提升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等热点话题。为后续的新课标落地实践,指明了方向。


郭华: 落实新课程,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落实新课程的目的是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少年。

这次课程修订有三条最重要的变化,分别是聚焦核心素养、强调课程综合、育人方式实践化。

每门课程都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做出本学科的贡献。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结果导向,它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学生沉淀表现出来的品格、能力、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要强调各教育教学环节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

强调课程综合,有三个层面体现。第一个层面是设置了很多综合课程,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劳动、综合实践活动、道德与法治都是综合课程。第二个层面是设置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综合和关联。第三个层面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每个学科的课标都有一个概览性的示意图或文字描述,对课程的内容、内容之间的关联、学生怎么学、学完之后形成什么样的观念等,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当然,强调课程综合,是以关注课程的基础性为前提的。

新课程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重起炉灶,重搞一套;另一种是拒绝变化,以不变应万变。建议教育工作者要抱着积极的心态稳妥地落实新课程,把实践中好的东西慢慢放大,不好的东西慢慢消退。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研制组组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郭华


杨开城:基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关键技术,构建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


新课标下的跨学科课程开发面临四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面向能力培养的跨学科主题设计。这个跨学科主题设计要关注“能力在什么主题情境下表现出来”,它限定了特定的主题背景、能力类型以及所映射的知识网络。第二个挑战是跨学科课程蕴含的知识网络的清晰化。跨学科主题课程,到底要教什么,知识网络到底是什么,要清晰出来,要明确出来,否则课程质量很难保证。第三个挑战是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要科学经得起推敲、要清晰、教师可重复实施,这些要落实到详案上。这个教学详案不是一个脚本,而是要承载并落实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是需要明确数据之间映射关系的,需要技术支撑。第四个挑战是自主学习设计,包括支架设计及评价设计,如哪个环节需要知识提醒、方法提示,如何进行探究学习评价等。

我们研究团队基于新教育学的理论及前期研究成果,总结了几个关键技术,可以解决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

第一个技术是基于TRIZ理论进行跨学科主题设计。包括提炼现实情境、概括主题原型、强化两难境地、明确认知陷阱等。

第二个技术是知识建模技术。用知识建模技术,明确跨学科课程蕴含的知识网络,明确学生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需要调用的已有的知识、原理或概念,需要生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知识建模技术,可以明确知识运用的逻辑,将知识清晰化、可视化。

第三个技术是用学习活动设计技术,进行详案设计。跨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习活动序列,这个学习活动序列不是线性序列,而是网状的。跨学科课程的详案,需要将学习活动指向教学目标,需要设计学习活动内部的子任务、学习资源、学习工具,最终达到“目标-手段”的一致性。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在详案设计过程中,需要逐层落实。

第四个技术是探究学习评价技术,即基于理想过程的探究学习评价。包括探究学习的详案设计、探究学习的理想过程建模、真实探究学习的过程建模、将理想过程模型与真实探究过程对比、探究学习的价值解释模型,修正探究学习的设计、理想过程模型、价值解释模型。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成长为专业教师,要具备指向“目标-手段一致性”的教学设计能力,也要具备指向“行动-方案一致性”的教学实施能力。

跨学科课程开发要依赖数据和技术,不是依赖经验和感觉。基于以上关键技术,为落实新课标的跨学科教学任务要求,“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应运而生。全国各地有积极性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带领学校,参与此联盟。“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基于技术性的过程和方法,为区域教育局、学校及教师,提供教练式的跨学科课程开发辅导、指南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可操作的新课标落地方案。我们一起探索基于新课标的跨学科教育的落地实践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组长 杨开城


解慧明: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西安实践探索


“十四五”时期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也就是说我们要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

西安正在建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有两大创新品牌。一个是“西安名校+”,一个是“西安好课堂”。“西安名校+”是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的创新。“西安好课堂”就育人方式的创新。

为落实好新课标,西安教科院有三点主要举措。

第一是创新“131”教科研机制。“1”是指以评价为牵引,我们构建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体系,聚焦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并牵引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3”是“科研训”三位一体教师提升体系,即科研、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促进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提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最后一个“1”是聚焦课程课堂,用“西安好课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

第二是聚焦新课程理念,实施“331行动方案”。“331行动方案”是指“三标、三课、一赋能”。“三标”就是通过“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西安好课堂的质量评价标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三个标准,引领新课标理念的深度落实。“三课”是通过做优三课,促进育人方式的深度变革,包括“西安好课堂、课后服务、名师公益优课”。“一赋能”是赋能教师发展,以增进新课标的落实效果。

第三是成立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整合科学、信息科技以及劳动等课程,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校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少年科学院加强科学教育。依托跨学科教学研究中心,推进具体工作。


陈德收:基于标准的教与学


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教师或者学校的维度层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新课程如何落地方面,我们做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汇报的题目是“基于标准的教与学”。汇报有四个内容,第一是“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第二是“有效与卓越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第三是“基于标准开展教与学”,第四是“秉承与坚守以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第一,课堂是主阵地,是教师的主阵地,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阵地。

第二,有效与卓越是课堂教学的追求。

目前课堂教学存在: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问题低幼、教学活动华而不实、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及地位倒挂、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冲突、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等问题。需要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卓越性。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几个方面的含义。包括有没有教学效果;有没有效用,即实用性;有没有效率,即能不能保证教师清晰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授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是否能够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是否能够保证学生全员全过程的投入,是否能够保证具体教学任务的导向。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具体来说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点是:目标任务要非常清晰,教学的任务要非常具体,要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为导向。第二点是:教学情景的设计,这个教学情景要与教学目标高度契合,要突出教学的设计感。第三点是:教学内容选用是否科学。我们到底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第四点是:教学手段是否多元,教学活动是否流畅。最后一点是:老师、学生的成长感是否突出或者强烈。

追求课堂教学的卓越性,要考虑五个维度。第一个是思维的深度。第二个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连接的广度。第三个是课堂应该是有情感、有温度。应该能让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是安全的、幸福的、快乐的。第四个是生命应该有力度。我们看一节课是不是好课,要看这堂课上学生的生命是不是得到了成长和生长。第五个是学习的思想应该有高度。苏州大学附中的黄厚江老师,提出了六减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即减去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减去多余的手段形式、减去赘余的教学内容、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减去不该有的不集中的目标任务,这对我们的卓越教学也很有帮助。

第三,基于标准开展教与学的活动。怎么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育教学呢?就是把课程标准细目化,根据日常教学的需要,将课程标准校本化、细目化。卓越课堂教学要求标准要结构化、学业质量要层级化。

第四,秉承与坚守“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即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高中课标实施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最终落点是落在学生身上。第二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第三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第四是“以学生思考力提高为中心”。这样形成一个循环或者闭环。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副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陈德收


圆桌论坛:新时代如何高质量落实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


中关村第一小学党委书记、北京市特级教师商红领,西安高新第一小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刘继红、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柏春庆、“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公平参加圆桌论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员王宇航主持。专家们分享了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核心观点,并进行了互动交流。

圆桌论坛


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


跨学科教育区域共建联盟由“基于学科融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发起,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杨开城教授团队提供支持,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参与共建。

联盟的目标是帮助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开发具有区域特色、体系性的、符合新课标的跨学科课程,搭建区域共建共享的实验学校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教育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探索跨学科教学评估方法,形成跨学科教育区域落地实践路径。

联盟旨在用课题学术研究的方法,为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提供学术成果及理论支持,为教师提供教练式跨学科教师开发课程辅导,为教研部门提供指南式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解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落实新课标、落实跨学科教学任务的难题。


作者丨公平,本文系微信公号“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ID:zgc-mtb)”原创文章。